“狡兔死,走狗烹”这一古老的格言,历代帝王都深谙其中的道理,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,许多皇帝在成功登基后,必定要对曾经的功臣动刀,刘邦便是其中一位。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草根帝王,刘邦虽然从一个无名小卒逐步跻身为帝最新股票配资配资网,但上位后,他依旧没有逃脱“斩杀开国功臣”的命运,这成为了他一生中不可抹去的污点。
这些忠诚的追随者,正是在刘邦最为贫弱时陪伴他左右,与他共度艰难岁月。然而,最终的结果却是刘邦将屠刀毫不犹豫地对准了他们,尤其是自己最亲近的战友。事实上,这一切并非刘邦心血来潮,而是他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下的无奈选择。若不斩杀这些功臣,他的帝位便无法稳固。
“打江山容易,守江山难”,尤其对于刘邦来说,这一难题尤为突出。虽然他成功登上了皇位,但他的出身并不显赫。正如他自己所言,若没有萧何、张良、韩信三位功臣的帮助,他根本无法成就今天的辉煌。即便如此,坐上了帝位的刘邦依然感到无比不安,他并未因此松懈,反而更加担忧自己的江山不稳。七年的短短统治,刘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为巩固权力而斗争。
展开剩余74%值得一提的是,刘邦起义时已经年过不惑,而他也深知自己即将不再年轻,可能无法长久掌控这片土地。同时,他的继承人相对软弱,这更加加深了刘邦的不安。经过长时间的征战,刘邦终于坐上了皇位,却发现自己的一切都处于不稳定之中。特别是在刘邦登基后,诸侯王手中的领土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,中央直辖的郡区仅有24个,这使得刘邦不得不继续实行分封制,册封各地诸侯。国内局势的紧张以及外有匈奴的威胁,使得刘邦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中。
匈奴自秦朝时期便对中原虎视眈眈,尽管蒙恬曾让他们有所忌惮,但随着秦朝灭亡,匈奴再次摩拳擦掌,准备南下侵扰。匈奴的骑兵作战能力超群,而中原的兵力远远无法与之匹敌。刘邦深知,若他不能建立稳固的中央集权,这些外敌便会乘虚而入。因此,他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,想要巩固自己的政权。
此外,刘邦十分清楚,若想要确保大汉政权的稳定,必须处理掉异姓王这一隐患。刘邦起初仅为秦国的一名小官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街头的小流氓。正因为如此,他身边聚集了许多性格直率、甚至粗野的追随者,比如那个曾被韩信轻视的樊哙——一个屠夫出身。尽管这些人忠诚勇猛,但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,他们往往不按常理出牌。刘邦深知,若继续依赖这些人,江山恐怕会动荡不安。
刘邦既要为自己的后代铺路,又要为大汉的未来做保障。历史上有一种说法:“文人造反,三年不成”,但刘邦的身边大多是武将。如何能让这些人安分守己,是刘邦无法避免的难题。尤其是在刘邦去世之后,这些依赖的武将是否还会保持忠诚,成了他深深的忧虑。
事实上,刘邦在位期间并不平安,尤其在晚年,他面临了越来越多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威胁。例如,赵王张敖曾经暗中策划反叛,幸好他最终因判断失误没有行动。而在刘邦的眼中,最大的威胁无疑是韩信。韩信以自己的军事才能在楚汉之争中立下赫赫战功,甚至连项羽都败在他的手下,这使得刘邦不得不提防韩信的野心。为此,刘邦采取了种种手段,但最终还是通过陈平的计谋设法除掉了韩信。
当韩信死后,刘邦的心情是复杂的,一方面他松了口气,解除了心腹大患,但另一方面,他也深知这意味着他再也没有可以信任的忠诚臣子了。为了确保自己能够稳坐江山,刘邦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,包括残忍地处决梁王彭越、英布等,甚至亲手将其家族三百余口一同诛杀。
至刘邦临终时,八位异姓王中仅剩下长沙王。长沙王的领地最小,因此对刘邦的威胁相对较小,这也是他能够幸存的原因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