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允联合吕布成功诛杀董卓之后正规实盘配资平台,事情的进展并不如人们预期那样平稳。相反,王允继续处理的方式引发了不少争议。据说,在董卓的尸体旁,王允不仅杀了在场痛哭的名士蔡邕,还表示坚决不宽恕那些助纣为虐的李傕和郭汜。虽然他决心铲除这些恶势力,但最终李傕和郭汜在贾诩的策动下重返长安,击败了吕布,而王允也在动荡的局势中丧命。朝廷官员及后世的许多史学家对此评价极为严厉,他们认为王允杀蔡邕过于草率,而对于李傕郭汜的态度更是过于执拗。马日磾,作为当时同朝为官的人,直言王允不懂宽容,并公然诅咒道:“王公其不长世乎?善人,国之纪也;制作,国之典也。灭纪废典,其能久乎!”
马日磾究竟是谁呢?透过他的个人履历我们不难发现,他不仅是董卓的余党,甚至与李傕和郭汜也有深厚的关系。董卓篡权时,马日磾从太常晋升为太尉,而李傕郭汜篡夺汉献帝后,马日磾被任命为太傅和尚书事,地位甚至接近丞相。董卓对马日磾可谓是知遇之恩,蔡邕也未曾落下。蔡邕并不是王允亲手杀死的,历史记载中他死于狱中,王允虽然对他抱有极大不满,但并未亲自下令斩杀。
展开剩余73%蔡邕的死并非无缘无故。他长期站在董卓一方,尽管在董卓做出许多极端恶行时,蔡邕并未对此表示任何反对。直到董卓死后,他才表现出“悲天悯人”的情感。然而,蔡邕这样对待旧主的态度,给人留下了深刻的疑问:他究竟忠于大汉朝廷,还是仅仅忠于董卓?这不仅让王允觉得心寒,也令很多后人对蔡邕的忠诚产生质疑。事实上,如果蔡邕真有董狐那样的骨气,他应该更早站出来与董卓为敌,而非一味地为自己的私恩辩解。
王允之所以将蔡邕关押,并非没有深思熟虑。历史上,汉武帝曾未杀司马迁,任其编写《史记》,这使得一些贬低汉室的内容流传下来。王允对于蔡邕的担忧,正是基于他不希望历史被有私心的人歪曲,尤其是那时大汉朝刚刚摆脱董卓的控制,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刻。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,因为蔡邕的笔下,如果继续书写历史,势必会使汉朝的复兴变得更加复杂。
事实上,王允并不是对李傕和郭汜没有任何赦免的余地。他已经在一次赦免中放过了一部分人,而根据当时的惯例,一年之内不能再次赦免。至于李傕和郭汜是否能够获得宽恕,这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表现。因此,王允对于是否赦免两人,依然保留了些许余地。可惜,李傕和郭汜的反扑最终成了无法挽回的局面。
贾诩作为策划者,巧妙地散布谣言,煽动李傕和郭汜返回长安,最终导致了王允的失败。这种“智谋”的背后,实际上是李傕和郭汜对王允所采取的报复。而后世不少人对贾诩的称赞也令人难以理解,毕竟他所做的不过是以权谋私,利用了暴力和谎言来为董卓复仇。对于王允而言,他的最大错误可能在于没有一开始就彻底铲除董卓的余党,反而让李傕和郭汜等人有了翻盘的机会。
王允在面对蔡邕、李傕、郭汜时的果断,未必是错的,他只是没有在正确的时机完成彻底的清洗工作。如果他能够尽早铲除掉这些残余势力,或许局势就不会如此复杂。对贾诩、马日磾这样的人物,他的防范确实显得不足,这也是他失策的一部分。
而从历史的长河来看,王允最终的失败与他未能彻底清理那些曾为董卓效力的“余孽”是密切相关的。李傕郭汜的反扑正是因为他们背后有足够的支持,而这一切都源自王允对局势判断的失误。假如王允当时彻底斩断所有的后患,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所不同。但也正因为这种复杂的局势,才让我们对于王允的决策产生了不同的看法——究竟是过于严苛,还是心软过度?
发布于:天津市天牛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